当中韩两国的游泳名将孙杨和朴泰桓在伦敦奥运的泳池中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时,不少围观的摇旗呐喊者,却在赛场之外制造着一起充满口水的“孙朴之争”。
先是伦敦奥运开幕之前,某著名网站或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韩媒上朴泰桓的原话,称“孙杨来奥运是个错误,只为衬托我而存在”。这句与朴本人原意完全不符的引语,被其他一些中国媒体以讹传讹地转引,虽有网友辟谣,仍在微博上获得了极高的转发量。
孙杨夺得400米自由泳冠军后的访谈原话,也被捏造出一句“我打败了所有韩国人,这枚金牌打破了韩国人和韩国媒体对中国游泳的羞辱”,同样以讹传讹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有网媒将孙杨夺冠夸张成“完胜中韩大战”。
再是男子400米自由泳预赛中朴泰桓最初因被判起跳犯规而取消成绩,一家韩国媒体在言语间暗示“中国裁判”不公,后虽另有别家韩媒承认该报道失实,但前一条新闻被转译到国内后引发众多国人的愤怒,一些中国媒体在报道中直接以“泼脏水”、“羞辱”、“挑衅”等词语不加区分地形容这家“韩国媒体”所为。
此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韩国网络媒体Dailian一篇言过其实的报道,称孙杨“以朴泰桓的热血粉丝自居,发型、穿衣习惯等都是在模仿朴泰桓”,这段文字被翻译过来后,又极大地激起不少国人的愤怒,在微博上获得大量转发。吊诡的是,很大程度上,这种原本在韩国并不主流甚至得不到多少关注的声音,进入中国后却获得了广泛得多的传播和影响。
事实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上述网络传播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这场“孙朴之争”当中,在近几年来网络上受人关注的所谓中韩文化之争中,也极其盛行。
比如,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陵地区“端午祭”,由该地区的祭礼、舞蹈和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却被众多国人误解为是跟中国抢夺“端午节”;一些在韩国其实并不主流的民间学者主张“李白是韩国人”、“汉字由韩国祖先发明”等毫不主流的观点,同样在转译到中国后获得了完全不成比例的传播力,被渲染,被扩散,导致众多国人误以为韩国民众也大多持有这些错误观点。
不理性的媒体,将不理性的声音,不理性地放大,种种在传播中形成的扭曲,其中当然有媒体的误导和失责,对此,中韩两国媒体都有需要反思之处。这样的扭曲,让许多国人形成对邻国的刻板印象,既在网络世界里制造着无意义的充满火药味的口水,也在现实中对两国民众的沟通和情感造成伤害。
然而同样令人忧心和警惕的是,这些极具误导性的信息,却为何能在国内获得如此广阔的市场?
这些大多为搏取眼球和点击的传播行为,迎合和煽动的究竟是什么?是对邻国进行故意妖魔化的欲望,还是某种无意识的迫害妄想?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它们满足了不少网民某种病态的快感。
或许,伦敦竞技场之外发生的这起“孙朴之争”,透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境:一面是中国的崛起,实力大增,体量膨胀;一面却是某种受迫害意识依然潜藏在民族心理中,导致国人对外界的误读误判,为中国的崛起平添摩擦和冲突的风险。
在顶级体育赛事中夺金拿银,早就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但无需讳言的是,不少国人还未能彻底走出“东亚病夫”式的心理阴影。
来源:中国青年报(包丽敏) 编辑:宁波